刘杨,25岁,沙坪坝区人,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毕业;朱伟,26岁,江津区人,四川大学国贸专业毕业;陈浏安,25岁,渝中区人,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专业毕业。 三个毕业于2008年的年轻人,从2009年12月份开始,在万盛区丛林镇白龙湖村观音寺社的山林里饲养山地鸡,现已达到成鸡1500只的规模,但也遇到了很多困难…… 养殖场里,皮肤晒得黝黑的刘杨,背着背篓,手拿镰刀,脚穿解放鞋,左裤管上面还破了个5厘米左右的洞。 “这个大学生小伙,刚来的时候看起来多‘撑展’的,现在晒黑了。”白龙湖村观音寺社社长李国生介绍,这些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虽然很努力,但很多事情还摸不着门路,还要请各界多关心一下,“大学生创业不容易。” 放弃城市 进山当“鸡倌” 大学毕业后,刘杨在北京做风景园林设计师,一度经被公司派去上海担任设计部主管,还有幸参加了上海世博会的园林设计。 但为了创业,他很快辞职了。 后来,刘杨回到重庆,在一个朋友的公司里做园林工程项目经理。 也正是在重庆,他遇到了高中时的同学朱伟和陈浏安。三个年轻人都有创业的打算,加上刘杨一直有做一个课题研究的梦想———研究方向是“雨水收集利用在干旱地区风景园林中的应用”,这需要在一个有实验条件的地方才能出成果,三人一拍即合。 通过1年多的省吃俭用,加上东拼西凑借来的一点钱,三人拿着总共12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来到万盛,开始了“鸡倌”生活。 “我们的奋斗,当然不仅仅只是为了吃饱饭,成功会到来的。”面对笔者“是否觉得现在的生活很苦”这一追问,刘杨泰然地回答。 三个大学生,如今挤在不足20平米的棚架房子里,里面有三张单人床和一张桌子,此外有个冰箱,却被用作碗柜和储藏室了;有个电视机,因为电压不够只能当摆设。 他们三人现在已经习惯了山上的“鸡倌”生活了。 “懒人”养鸡 相信专业会有用 在刘杨的养鸡场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奇怪的现象:捡鸡蛋要满山找;“鸡倌”们进去了,“鸡娃儿”却怕“鸡倌”,到处跑,仿佛都是野鸡。 “我们追求的是原始的、还原本性的。比如我们认为鸡戴眼镜不好,为了让鸡不看见自己的正面、防止鸡打架,就给它戴个眼镜,那鸡就不是一个完全原始的鸡了。我们宁愿它们打死一部分也不会给它们戴眼镜,人为的因素越少越好。”刘杨笑着说,“我们是非常懒的。” 他们的鸡就这样在160亩的山林里自由自在地野生放养着。 朱伟介绍说,他们的鸡喜欢喝茶,不喜欢喝水,所以他们经常煮茶给鸡喝;另外,山林里的野生柴胡比较多,鸡也喜欢吃,“柴胡和茶,都可以增强鸡的体质,提高它们的免疫力。” 目前,三兄弟准备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山林里种上草皮、花卉和苗木种植。 刘杨相信,利用在养鸡上“懒”下来的时间,他可以专攻自己园林课题,在花卉苗木上创造更多的价值。 同样,陈浏安、朱伟也相信他们在草业和贸易销售等方面的潜能会慢慢地发挥出来。 “草坪剪下来的碎草可用来养鸡,鸡粪用来种花卉。我们能用好自己在园林方面的专业知识,开发当地的野生植物品种。”三人的创业激情十分饱满。 刚刚起步 望各界多帮助 记者也了解到,三兄弟的创业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目前也面临许多困难。 由于刚刚毕业不久,他们在管理机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财务管理等方面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养殖规模需要扩大,而周转的资金严重不足:从事养殖业,资金的回笼需要3-5个月的时间,并且不能集中、大量地收回。 此外,由于创业刚刚起步,鸡场还没有正式注册,更没有自己的品牌商标。 “资金上、注册上,很多门路我们还摸不清楚,希望得到社会上好心人的帮助,更希望政府相关部门给我们政策上的指导与关心,能够拿到补助性贷款更好。”刘杨满怀希望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