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丰宁满族自治县境内有一株栽植于北宋中期、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松的千年古松———九龙松。九龙松对面就是海拔近2000米,得名于大辽驸马杨八郎的驸马山。丰宁造林大户丁喜庭就成长在驸马山下的五道营乡五道营村,他颇有些传奇色彩的致富路也是在这里创造出的。 见到丁喜庭的时候,他正带着十几名雇工忙着打井。打井是个细致活,离不开人,没丁喜庭的领导更是不行。老丁脱不开身,我们就跑到他家的养殖场里见到了嫂子———赵景芝。
“我家老头,别人没做的,他先做,就是抢了个鲜。”嫂子谦虚的话语中流露出对老伴的佩服。 1976年,丁喜庭初中没毕业就凭借着自己的好嗓音当上了当时的五道营公社的广播员,后来又到了县里的国营农场当上了后勤管理员。当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地出现后,老丁毅然辞职,在全乡第一个养起了奶牛,办起了奶牛养殖常到1994年,他的奶牛由2头繁殖到14头,在牛价正“牛”的时候,他却把奶牛全部卖了,换来一辆大客车,当上运输专业户。1998年,他把自己的一辆客车、一条线路发展成了四辆客车、四条线路,自己也当起了“甩手老板”,每年15万以上的收入稳稳地收入囊中。 恰逢此时,县里出台了“四荒拍卖”政策,丁喜庭开始把目光盯在了已日渐凋零的驸马山上。“我们不能理解,都四十岁的人了,放着老板不当,清闲的日子不过,却要带着我和孩子上山种树。”嫂子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别人也不明白他,说没地方放羊,没地方采果子什么的,反正反对的人很多。可是老头子死犟到底,我们也只好跟着他干了。” 这时,丁喜庭小跑着进了屋子,身上沾的泥点还没甩净。“记者同志,别听我老婆的,你看我给你们算笔账,我是党员,是靠政策富裕起来的,县里有困难,我有责任带头开发荒山,何况我现在承包的7400亩荒山,可栽落叶松等树苗100万株,每株树苗就算一年增值一块钱,30年后,100万株就是3000万。何况还净化了空气,阻挡了风沙,咱为北京不是也做贡献了么!” 说着简单,创业艰难。1998年7月,丁喜庭用7万元现金买下了驸马山上使用权50年不变的6400亩荒山,接下来他投资近50万,栽植落叶松、杨树、山杏树几十万株。他还从内蒙古多伦县雇工60多名。“那会儿,我们每天从看管房到造林点要走十几公里地,白天施工,晚上再去20公里外的县城张罗油盐酱醋。”嫂子告诉我们。“山上是大雪,山下是秋雨。植树的所有东西都是我们俩手提肩扛弄到山上的。”在1999年,丰宁持续遭受旱灾的情况下,丁喜庭硬是凭借着自己普遍采用苗木营养杯造林,使自己的造林成活率突破了90%。 有耕耘就有收获。到2000年秋,他山上的落叶松已经长到了3米多高,2万多株山杏也结了果,本地几乎绝迹的柞树、桦树也日渐婆娑,柠条、榛秸等野生灌木也渐进结果期。村民韩守芹一家每年从山上采摘的蘑菇、木耳、山杏等山野产品,连同工资就能挣到7000余元。 现在丁喜庭又从乡里买来1000亩荒山,使自己承包的荒山总面积达到7400亩。同时,他还利用山上的柴草,带动了当地的舍饲养殖。他承包村里荒山100亩,建了舍饲养羊场,通过学习相关知识,精心饲养,现在他场子里有波尔山羊、美利奴、小尾寒羊、大尾寒羊等1000多只,达到了以山养牧、以牧养山的平衡。 山绿了,人富了,既保障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收入,也为北京风沙源治理做出了贡献。现在的丁喜庭又忙碌在自己的山上,为绿化荒山倾心奋斗着。